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前進道路上,全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奮進新征程,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不斷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一、充分認識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重大意義
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代表著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肩負著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雙重歷史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終不渝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我們黨百年奮斗歷程的深刻啟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的歷史。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都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開創性、戰略性的重大舉措,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心中始終裝著人民,就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
推進復興偉業的必然要求。誰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和人民一起苦、一塊干,人民就會選擇誰、跟誰干。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才能始終依靠和發動人民群眾,凝聚起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以人民偉力推進復興偉業。
二、準確把握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為我們站穩人民立場指明了方向。
同人民同呼吸就要擺正同群眾關系。我們黨與人民群眾長期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對黨群關系有著極為深刻的認識。始終情系群眾。黨員干部要做心系群眾的“服務者”,走近群眾、融入群眾,同群眾交朋友,了解他們盼在何處、難在何處,同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始終順應民心。堅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進一步端正態度,主動放下架子、拋開面子,讓群眾既有直接提、當面提的機會,又有側面提、匿名提的機會,營造出便捷、暢通的提意見渠道,為群眾營造一個能“敞開心扉”的環境。始終讓群眾評判。無論是制定政策、出臺規范,還是上馬項目、資金安排,都要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注重群眾評價,增加群眾的話語權、評判權,群眾贊成什么就鼓勵什么,群眾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群眾反對的就堅決糾正,保證我們的各項工作始終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同人民共命運就要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黨來自群眾,始終以人民為靠山。始終感恩群眾。堅持把感恩群眾作為政治要求、基本修養,常懷感恩之心,無論生活在何地、工作在什么崗位,為群眾服務永遠是我們的分內職責。保持赤誠之心、赤子之心,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感恩之心轉化為利民、惠民的實際行動。始終敬畏群眾。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守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努力創造出無愧于黨、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的業績,不負黨的重托,不負人民厚望。始終團結群眾。堅持不懈地宣傳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講清楚黨的方針政策同人民群眾利益的內在聯系,講清楚高質量發展同改善人民群眾生活的密切關系,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激勵他們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同人民心連心就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始終牽掛群眾安危冷暖。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把群眾當親人來貼心服務,把群眾最關心、最關注、最關切的事情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始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關注城鄉困難群體,在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認真研究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終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持續做大“蛋糕”;同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加快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努力分好“蛋糕”。
三、把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要求落到實處
面向未來,我們要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切實讓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要求入腦、入心、入行,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人民幸福不懈奮斗。
加強唯物史觀學習教育。唯物史觀是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加強堅持唯物史觀教育,就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
堅持為民造福政績導向。共產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標準。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真正的業績。
健全服務聯系群眾制度。密切聯系群眾,要靠自覺,更要靠制度。一方面,堅持從健全聯系和服務群眾的配套制度入手,建立健全調查研究、民主懇談征集意見、重大事項民主聽證、重要決策調研論證等機制,實現聯系服務群眾的常態化與長效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黨員干部聯系群眾的獎懲制度,經常組織群眾對黨員干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工作進行民主評議和民主測評,將群眾的反饋情況及結果作為黨員干部獎懲提升的重要參考,為黨員干部積極主動有效地與群眾增強聯系注入動力活力。
提升群眾工作本領。群眾工作的對象、環境、內容都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需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解決眼前問題與解決長遠問題結合起來,增強服務群眾的精準度、精細度。善于利用互聯網了解群眾訴求,健全網絡公共服務平臺,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學會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手段與群眾進行溝通和交流,不斷提高宣傳引導群眾的能力、組織動員群眾的能力、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團結帶領群眾的能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委組織部研究室)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