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宣講家網摘編核心觀點和重要內容,供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參考。
第一,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歸結起來,就是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發展任務仍然很重。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既然是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解決起來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既積極有為又持之以恒努力。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其中有很多需求過去并不是緊迫的問題,現在人民群眾要求高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工作水平也要相應提高。我們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第三,深刻認識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信心。當前,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外部沖擊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碰頭等多重影響,可以說困難前所未有。疫情的沖擊是一時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外部沖擊倒逼我們加快了自主創新步伐,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黨的堅強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的根本保證。長期以來,我國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豐富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強大科技實力,以及我國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市場,是我們推動經濟發展和抵御外部風險的根本依托。
第一,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走過彎路,也遭遇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新發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
第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有利條件。“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取得決定性成就,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100萬億元。“十三五”時期累計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今年底將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對外開放持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梢钥隙?,“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如期實現。
第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
第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從國際比較看,大國經濟的特征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系客觀上早有調整的要求。這是我們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考慮。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立足國內、依托國內大市場優勢,充分挖掘內需潛力,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
第二,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業關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內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我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科學認識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主動作為、善于作為,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第三,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黨中央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發揮引領和帶動作用。
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經濟活動是一個動態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
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
三是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是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
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
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
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繁重任務,必須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做到令行禁止。要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各方面,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推薦閱讀:《習近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
參考來源:《求是》20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