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明確了“大思政課”建設的總體要求、具體做法,為辦好社會主義特色的思政課、為思政課教師上好思政課作出整體部署。其中強調,高校要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在實踐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創新、實現思政課的高效化是“大思政課”背景下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各高校應緊緊圍繞學生主體,從課堂、校園、家庭、社會等四大維度著手,深入挖掘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的時代性、創新性,使思政課實踐教學駛入行穩致遠的“快車道”。
一、立足課堂實踐教學,把課堂教學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陣地
第一課堂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戰場,承擔著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任務。把握好課堂實踐教學,是推動思政課實踐教學落地落實的重要基石。一是明確課堂實踐教學目標。立德樹人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目標。傳統思政課實踐教學屬于封閉式教學模式,其特點是“教師是主體、教材是基礎、課堂是載體”;“大思政課”背景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屬于開放式實踐教學模式,其特點是“學生是主體、實踐是基礎、課堂是載體”,努力打造更具靈活性、開放性、創新性的思政實踐教學課堂。課堂實踐教學通過一系列實踐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厚植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二是豐富課堂實踐教學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因此,思政課堂實踐教學要以“故事思政”作為基點,通過學生自主討論、課堂辯論、案例分析、學生課堂講課(模擬教學)等實踐教學方式,讓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經驗相聯系,讓課堂知識教學得到延伸和發展,使學生在實踐課堂中豐富知識,增長才干。三是完善課堂實踐教學考評。有效的課堂實踐考評方式是落實實踐教學內容的重要保障。在課堂評定過程中要明確考核對象、考核方式、考核標準等要素,制定教學效果測量表和考核評定表,對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評價、督查,并依據相應的激勵獎懲機制進行獎賞懲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思政課堂實踐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二、把握校園實踐教學,把校園活動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第二課堂
校園活動是教育教學的第二課堂,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抓手。各高校要同時把握兩大抓手,使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一是樹立校園實踐教學理念。校園實踐教學作為第二課堂,是更具靈活性、豐富性、實踐性的教學形式,在傳統課堂之外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思政課程建設中,各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機制體制,在“協同育人”的育人理念下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共建共享,在常態化教學中發揮育人優勢,凝聚育人合力,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利用資源整合的優勢,切實提高第二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校園實踐教學的教育意義,摒棄只注重傳統課堂的教育觀念,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教學作用。二是豐富校園實踐教學內容。各高校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構建思政課“大實踐”模式。校園實踐可以依托學生社團、學生協會等,開展歌唱比賽、宣講比賽、主題征文比賽、微電影比賽、讀書筆記評比、課本劇表演等。學校將思政課教學蘊含在一系列校園實踐活動中,以各式各樣的活動為重要載體,讓學生在如沐春風的教育中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健全人格。三是建設校園實踐教學基地。在“大思政課”背景下,校園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呈現不斷發展的趨勢,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和提升課程質量提供了全新思路。學校應當充分調動思政資源,打造綜合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專題式教學等為一身的教學基地。如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一化六制”的制度改革下,創建首個溫大馬克思主義實踐教育基地,集黨史宣講、主題教育、理論講解等功能于一體,打造“沉浸式”教學環境,讓學生在實地參觀的過程中提高人文素養,傳承紅色基因,發揚愛國、愛黨、愛民族的精神,切實提升自身理想道德素質。
三、回歸家庭實踐教學,把家庭教育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堅實保障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堅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在“大思政課”背景下拓展家庭教育的價值性,如何發揮好家庭實踐教學的基石作用,是當下思政課實踐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一是建立優質線上平臺。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聯動,需要利用好網絡這一重要載體。家長可通過網絡平臺與教師聯系,咨詢教育問題,防止走進家庭教育誤區。教師可在平臺上直播授課、錄制微課,為家長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網絡平臺的建立,能拓寬思政工作新途徑,實現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聯袂,彰顯出“家庭思政課”的教育魅力。二是確立家庭教育輔導員。家庭教育輔導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家庭思政實踐教學中發揮著引導作用。教育部門牽頭,系統制定專業素養基礎課程,聘請專家學者、道德模范、社區工作者對輔導員進行培訓。各校家庭輔導員通過開展家訪、育人講堂、親子關系課堂等“網格劃”服務,既向家長傳授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吸引思政教師加入其工作行列,實現家校教育形成一體化共同體,激發思政實踐教育的活力。三是拓展家庭教育外延。家庭教育在空間上不應僅僅局限在家庭里,可以進一步延伸至社區。如綿竹市成立首個社區家庭教育服務站,根據社區群眾需求,免費派駐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及社工等專業團隊,開設家教沙龍、家庭教育大講堂、家教講師團、親子教育體驗活動等線下活動,為家長提供針對性的教育指導,解決家長“教不來”“管不好”等難題。
四、落實社會實踐教學,把社會實踐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
社會實踐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載體,實現了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動態聯袂。“大思政課”即打破時空的限制,讓思政課的內容和形式都呈現“大”的形態,是對傳統思政課模式的發展。高校要緊扣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和要求,構建思政課“大實踐”模式,利用暑期實踐活動、“三下鄉”志愿服務、基層理論宣講、家鄉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開展多樣化的思政實踐教學。一是搭建“雙實踐”教學平臺。“雙實踐”教學平臺即專業技能實踐教學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協同的教學平臺。在“社會大課堂”中,既要給專業技能提供教學機會,又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性,使學生既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又從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提升素質。二是制定“大思政”實踐主題。“大思政課”是教育時代背景,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主題。學校在此背景下,依據不同專業、不同學科的教學進度和教學目標,以拓展視野、增長知識、涵養美德、提升品質、提高能力等為最終目的,制定符合學生認知和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活動。三是建立“高質量”保障體系。“高質量”的保障體系是落實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關鍵所在、重要基石。各高校要建立實踐教學的管理機制、活動經費管理機制、學生安全保障機制等,在完善的保障體系中實現高質量社會實踐教學。
在新時代的大環境中,“大思政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在“大思政課”的背景下,我們要推動思政課教學形式不斷創新,在更具價值性、時代性、創造性的教學環境中打造高質量思政課,真正實現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