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針對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精心謀劃科技創新工作,我國科技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科技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科技創新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
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的整體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格局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要技術領域進入跟跑、并跑、領跑“三跑”并存階段,而且并跑、領跑的比例不斷上升,這是未曾有過的重大改變,表明我國科技發展站上全新的歷史起點,主要表現在:我國科學研究水平和學科整體實力大幅度上升,若干學科方向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蓄積強大動能;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從“面向、依靠”到“深度融合、支撐引領”轉變,推動經濟邁上全球產業價值鏈中高端;創新主體從小眾向大眾轉變,科技創新與“雙創”融合共進,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我國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的位勢從被動跟隨向積極融入、主動布局轉變,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大國。
十年來,我國始終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擺在突出位置?;A研究經費提高3倍,全社會研發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1%提高到2.44%,全球創新指數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成為名列前茅的唯一中等收入國家,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是世界上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示,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正在持續穩步上升。國內發明專利、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申請量已經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知識產權收入在貿易總額中的占比持續提高,創意產品出口、知識傳播等指標進步明顯,進入全球百強的科技集群數量躍居全球第二。
科技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十年來,我國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只爭朝夕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先。我國基礎研究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機、高溫超導、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微子振蕩、干細胞、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納米催化等領域取得一大批原創性重大成果,并首次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際超導大會馬蒂亞斯獎、國際量子通信獎等國際權威獎項,在基礎前沿領域的國際影響大幅躍升。
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研究任務。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海斗一號”成功實現萬米下潛并完成科考應用,“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慧眼”衛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首次實現千萬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計算,“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里級量子密鑰分發。
戰略高技術捷報頻傳。這十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大飛機首飛、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駕駛等成就舉世矚目。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2021年網民人數達到10.32億人,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從體量來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9.95萬億元增長到19.91萬億元,規模翻了一番;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9.4%提高到15.1%;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工業企業數從2.46萬家增長到4.14萬家,成長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十年來,我國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新動能不斷成長,促進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引領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引領支撐新舊動能轉化,有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自主研發大量先進技術裝備和系統進入實用,成為推進產業快速升級的“利器”。“中國芯”、“智能造”、“未來車”、“數據港”等硬核技術加快發展,科技創新啟動“快進鍵”,全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移動通信、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高鐵、新能源汽車、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風能和光伏關鍵部件和設計制造技術、“數控一代”應用示范工程等取得新突破,有力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海一號”生產儲油平臺正式投產,支撐我國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能力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科技創新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保障。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成效顯著。自主研發的3.0T超導磁共振系統、全球首個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阿帕替尼抗腫瘤新藥等為改善民生提供科技支撐??萍挤丈】蛋踩?,打贏科技抗疫攻堅戰??萍假x能冬奧,200多項成果落地應用有力支撐了北京冬奧會高質量辦賽。
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支撐全國路網、水網、電網、管網等不斷提高現代化、智能化水平,構建起世界最大的基礎設施工程體系。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增強,創新型經濟格局逐步成型。通過加強創新投入和布局,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十年來,制造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16.98萬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2.5%提高到近30%,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在工業強基、產業基礎再造等國家戰略和重大工程的有力推動下,我國制造業的全球產業鏈布局能力明顯增強。
完善科技體制釋放創新動力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發展,涉及范圍之廣、出臺方案之多、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央提出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中部署的143項任務已經全面完成,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啃下了不少硬骨頭,支撐全面創新的制度性、基礎性框架基本建立,科技體制改革在各項改革中走在前面。
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系統布局、整體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確立。以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為例,在項目評價上,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制度,完善分類評價機制,突出國家使命導向;在人才評價上,“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脫穎而出;在成果轉化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大科研成果轉化力度,形成創新合力。
全面部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出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例如,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機制;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繁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支持科研事業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制度,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總之,十年來我國將科技創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科技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化,書寫了新的輝煌篇章。
(作者系全國機關事務管理研究會副秘書長)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