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2)09-0060-04
發展數字經濟需要強大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算力網絡作為融合計算和網絡功能的新型基礎設施,是推動數字技術發展和數字經濟進步的重要基礎。受益于數字經濟蓬勃成長,尤其是5G、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及普遍應用,我國數據總量正以年均50%的增速幾何級增長。據互聯網數據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簡稱IDC)相關數據表明,2020年我國數據量已經達到約7.87ZB,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8%,較2019年的9.3%翻升近一倍。2021年5月,由國家發改委、網信辦、工信部、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出臺,《實施方案》同意在包括京津冀地區以內的8個地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京津冀地區是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重點建設區域,加快推進京津冀地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建設,構建涵蓋數據中心、云計算、大數據一體化等區域協同的新型算力網絡體系,為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和數據中心產業轉型提供有力支持,也為我國順利開展“東數西算”工程,打造智慧城市、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注入不竭動力。
京津冀適配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
京津冀地區區位環境適宜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從區位上看,京津冀地區東臨渤海,地勢平坦,土地面積大,地質結構相對穩定,有建設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充足地理空間。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高??蒲性核芗?,數字經濟人才眾多,國際交往渠道通達,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科技優勢、吸納國內外資源建設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天津是北方的航運中心、物流中心、經濟中心,對外開放優勢明顯,便于通過數字產業開放和數字貿易發展開拓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應用空間。河北內懷京津,是“三北”(華北、西北、東北)的中轉站,省內多地土地資源、能源資源、風冷資源充足,能夠很好地承接京津地區以及國內其他地區的算力需求,成為京津冀地區數據中心建設選址的關鍵區域。同時京津冀地區海陸空交通運輸方式齊全便利,具有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航空樞紐機場群、公路道路基礎設施網絡,人流物流便捷通暢,有利于聚合各種資源深入參與算力網絡國家樞紐建設,有利于京津冀在算力網絡方面形成資源調配和市場聯動機制,也有利于與全國各算力網絡樞紐節點、數據中心建設的協調聯動。
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夯實了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基礎。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91萬億元,居東部三大城市群之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治理、數字貿易、數字人才培養、數字技術研發等方面均位居國內前列,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結點夯實了基礎。北京作為國家首批綜合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打造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已形成涵蓋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嵌入式軟件等領域的完整數字經濟產業鏈,成為全國創新創業最活躍、軟件信息服務產品體系最完整的城市,吸引了大批互聯網企業積極布局,數字資本、數字人才、綠色等級數據中心數量和頭部企業數量等獨占鰲頭,數字經濟供需水平高。天津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強烈,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潛力較大,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走在全國前列。河北省制造業規模較大,數字經濟賦能制造業發展的市場廣闊,數字經濟發展十分迅猛,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懷來大數據產業基地、石家莊正定數字經濟產業園等集群蓬勃興起。
京津冀數據中心產業合作為建設國家算力網絡樞紐節點創造了前提條件。數字中心產業合作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引擎,在數字產業鏈對接和資源共享方面三地已經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中國移動京津冀地區天津西青大數據中心、保定數據中心、廊坊數據中心、石家莊數據中心等,旨在打造資源共享、綠色低碳的數字經濟模式;中國聯通優化數據中心資源布局,依托“冬奧網絡”一跳直達北京,“雙掛”概念網絡設計,直連北京和河北節點,圍繞懷來數據中心建設算力網絡;中國電信打造的北京亦莊云計算數據中心,成為京津冀地區一體化城市群的核心數據通信樞紐,中國電信京津冀地區大數據智能算力中心作為京津冀地區最大綠色智能算力中心也即將投入運營。根據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算力服務網發展指數報告(2021)》,從城市算力服務網發展指數得分來看,河北廊坊市、張家口市自身算力供應充足,京津兩地自身算力供需平衡,市場規模較大。盡管京津兩地算力供給度和需求度兩個方面都比較大,但受土地資源短缺、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需要向河北?。ㄓ绕涫菑埣铱诘茸匀画h境較好、土地資源豐富的地區)外移供給來滿足自身算力需求,因此在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方面,京津冀存在協同合作的強大動力。
京津冀地區政府對數字經濟高度重視,為建設國家算力網絡樞紐節點提供了政策保障。三地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普遍將發展數字經濟作為重點,出臺了地方發展數字經濟的專項政策規劃。“十三五”時期,北京就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等相關產業建設作為發展著力點;2020年北京印發了《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加強數據中心建設,實現綠色化改造等重要措施;2021年北京又發布《北京市關于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實施方案》,提出打造京津冀地區梯次建設、算力一體化的協同發展格局,推動數據中心密度達到全球領先水平。2021年天津出臺了《天津市加快數字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天津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提出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公共服務數字化變革、數字經濟綜合應用平臺建設等發展政策。河北省則在近兩年陸續頒布了《河北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編制印發了《河北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河北省新型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力現代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河北省轄各地級市也紛紛出臺相關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在京津冀各地區政府的數字經濟相關政策中,普遍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數字經濟內容納入政策體系。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同意京津冀地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復函》后,三地積極作為,2022年6月成立了京津冀數字經濟聯盟,提出聯合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各方力量,推動政策措施的協調,協同共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京津冀國家樞紐節點。
制約京津冀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的瓶頸短板
京津冀地區算力網絡及相關配套設施尚處于建設起步期和市場培育期,制約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的瓶頸短板仍然存在。
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相比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京津冀地區在數字經濟方面協同合作不夠緊密,還存在溝通不暢、各自為戰、重復建設等問題。三地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缺乏清晰的協作框架,數字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規劃布局不夠協調,整體區域合作的政策機制尚未完全打通,地區間產業配套業務體系缺乏,內部數字產業分工仍需加強,在數字技術協同創新方面難以滿足建設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的需要。如北京許多數字企業的供應鏈、需求鏈、創新鏈布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區,與天津、河北結合不夠緊密。
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與長三角、粵港澳地區相比,京津冀地區經濟差距較大,數字鴻溝明顯。北京對津冀、京津對河北都存在強大的資源虹吸效應,使得三地發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呈現出以北京為核心,天津為次核心,核心高、外圍低的特征,北京一家獨大,遙遙領先津冀兩地。區域內開放程度不一,津冀地區吸納國際數字資源明顯弱于北京。河北數字產業規模相對較小、產品和服務水平不高、創新資源有限,且存在污染治理方面的短板,在建設數據中心產業以及承接京津兩地數字經濟和算力需求方面仍顯不足。
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市場功能發揮不夠。較之長三角、粵港澳地區,京津冀的市場化機制建設相對滯后,在數字經濟發展與區域合作方面,政府推動力度大,這既是優勢和保障,但同時也是雙刃劍,說明市場化的內在力量不足。京津冀數字經濟產業鏈中民營經濟和中介組織發展不足,數字經濟發展中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不足,市場活力相對缺乏。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強調的是市場基礎性作用發揮,不能單純依靠政策進行協同干預,而應該充分發揮市場化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全力推進京津冀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
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作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京津冀地區應充分發揮優勢,彌補短板,充分發揮北京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輻射帶動力,協同構筑算力網絡發展新高地,賦能京津冀地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樞紐節點高質量建設。
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兩市一省”發改、網信、工信、通信、能源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出臺京津冀地區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規劃,制定保障措施方案,打通政策堵點,統籌京津冀地區數據中心集群、智能計算中心、數字產業和科創園區發展。優化算力網絡項目和基建布局,在實現京津冀地區差異化協作和區域內一體化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算力特色和解決方案,推進全國大綜合一體化,發揮京津冀與其他7個地區網絡樞紐節點建設的協同效應,促進東西部數字經濟協調發展,避免對資源和市場的惡性競爭。
促進均衡發展。京津冀應著力解決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縮小區域間數字發展鴻溝。向津冀地區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以京津冀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著力點,合力推進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公共事業發展,縮小區域差距,降低數字資源的虹吸效應。建立京津冀地區反哺接力機制,明確數字產業分工,強化京津冀地區間產業協作,通過京津帶動,提升河北數字經濟發展的內生力、產業鏈競爭力和集群生態力,實現京津冀地區數字產業一體化、數字服務一體化、數字治理一體化的均衡發展格局。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以三地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引領帶動區域高水平開放,廣泛吸納國際資源投入到京津冀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中來,推動數字服務貿易發展,為京津冀算力網絡建設夯實國際化基礎。
推動技術創新。算力網絡建設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目前我國在先進算法算力方面核心技術不強,國內外差距較大。京津冀應充分發揮本地區人才、資本、技術、產業和開放優勢,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業創新體系,協調運用跨地域、跨行業、跨市場運營主體乃至跨國別的算法算力資源,政產學研結合,加大基礎算法和算力技術、分布式數據操作系統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投入,聯合攻關,集中突破,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
強化市場帶動。利用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規模優勢,發揮市場主體在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中的作用。推動數字龍頭企業、瞪羚企業在算力網絡建設中的效能發揮,推動其在智能算法領域的技術進步和市場拓展。進一步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城鄉治理數據化和智能化,培育數智生活方式和場景,擴大京津冀地區算力需求,從而產生算法網絡建設的市場效益,形成對要素資源投入的吸引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金融資源和人才資源參與京津冀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
注重綠色發展。京津冀地區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應設計低碳綠色節能評價體系,形成算力樞紐節點和數據中心建設的考核標準,促進其在空間布局和項目建設上的低碳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滿足節能降耗要求。同時,算力網絡樞紐建設亦應注重瞄準京津冀地區需求,并逐步擴大到整個華北的京津冀晉蒙,乃至全國的生態綠色低碳一體化發展的需求,在技術開發、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滿足建設低碳綠色循環經濟體系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求是,2022(02).
[2]葉堂林、李國梁等:京津冀發展報告(2022)——數字經濟助推區域協同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3]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中國城市算力服務網發展指數報告(2021)[A].2021(12).
(作者簡介:藍慶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副院長;段云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