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一、糧食產量再上新臺階,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引領推動了糧食安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寬廣。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一劍封喉。我反復強調要辦好自己的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始終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2021年產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3657億斤(68285萬噸),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如下圖。
特別是糧食耕地產出率提高,單產增加。2021年全國糧食單產達到 387 公斤/畝,比 2012 年增加了33.7公斤/畝,增長9.5%。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也就是說,我們在保護耕地面積的同時,還強調耕地的質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夯實糧食生產物質基礎,我國糧食穩產高產能力大幅提升。
一方面,藏糧于地。按照國家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戰略部署,到2022年要建成10億畝;到2025年要建成10.75億畝,同時改造提升1.05億畝;到2030年要建成12億畝,改造提升2.8億畝。通過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耕地質量。例如,2021年秋冬種期間,我國北方地區遭遇罕見秋汛,全國冬小麥晚播面積有1.1億畝,苗情復雜程度多年少有,但在各方努力下,2022年我國夏糧實現了在上年高基數上的增產,產量達到2947.8億斤,比上年增產28.7億斤,產量創歷史新高。由此可見,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可以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以此保證糧食產能穩定在一個較高水平。
另一方面,藏糧于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為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4.5%提高到2021年的61.5%,增長了7個百分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4%,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特別是小麥的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7%。農業創新科技已貫穿糧食生產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比如上圖,某地數字農服信息中心的電子屏幕上,顯示了包括天氣、水土、肥料、病蟲害等在內的有關糧食生產的種種信息,不僅可以時時把控糧食種植生產情況,還可以對農田實施更有針對性的精細化管理。
在東北地區,一些種植大戶已經用上了農用無人機來噴灑農藥,整個過程操作方便、簡單,幾乎單人就可操作完成,大大改變了過去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
在很多地方,農業大棚已經實現了全自動化管理,農戶在手機上就可以時時掌控大棚內的溫度、濕度以及農作物生長情況。如果系統檢測到農作物缺水、缺肥了,會自動追水、追肥,遇到病蟲害或是溫度、濕度超過正常范圍,還會自動預警?;旧?,農戶僅憑一部手機就可以管理多個大棚??梢哉f,以高標準農田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守住了18億畝耕地紅線。
另外,談到農業科技創新,還必須強調種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品種選育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主動適應社會轉型升級、人民生活和生活方式轉變、引領農業生產和發展方式變革、促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環。近年來,我國全面實施種業振興,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提升,農業用種得到有力保障,作物良種覆蓋率超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目前,我國種業發展成效顯著,水稻、小麥、大豆都是自主選育品種,水稻和小麥畝產均高于世界平均,主要糧食作物種子自給率較高、自主性較強,大田作物生產用種安全總體有保障。
我國糧食生產不僅產量持續增長,而且質量還不斷提升?!吨袊r業綠色發展報告2021》顯示,2020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指數76.91,比2015年提高了2.29%;全國化肥施用量已連續五年保持負增長,2020年為5250.65萬噸(折純量),施肥結構不斷優化,減氮控磷增鉀效果明顯;2020年全國農藥使用量24.8萬噸(折百量),比2015年減少16.8%,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1.5%,比2015年提高18.4個百分點;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這帶動了農產品品質穩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國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證單位總數23639家,獲證產品總數50295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總面積超過1.7億畝。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我們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實現了從“誰來養活中國”到“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歷史性變革,這既是中國人民自己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
隨著生活條件穩步提高,一方面,人民群眾對食物消費需求呈現多元化品質化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除糧食外,我國畜禽、水產品、油料、牛奶、蔬菜等其他重要農產品產量也穩定在較高水平,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重要農產品供應充足、種類豐富,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比如,從我國蔬菜產量變化情況來看,2011年,全國蔬菜產量為6.79億噸,首次超過糧食成為我國第一大農產品;2020年產量達到7.49億噸的新高。我國人均蔬菜占有量超500公斤,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于農產品的消費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對于新鮮、反季、多樣的蔬菜需求大幅增加。土豆、紅薯、卷心菜等耐儲蔬菜,曾是北方冬春季節最主要的食用品種,近年來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產量持續下降。而黃瓜、西紅柿、茄子、菠菜、蘑菇等季節性、新鮮性蔬菜需求則持續上升,5種蔬菜產量之和的占比也從2010年25.5%升至2020年的33.2%。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